對於這類型的創作,彌補了過往讀者對於羅智成詩作印象缺乏「台灣性」的部分,其中某些詩句更有著超越特定區域的意圖,如〈山城〉中所寫:「有些城市死了/但人們依舊活躍」。
除了藥物之外,另外請受檢者以咬著咬口器以避免胃鏡鏡身傷到牙齒,而且建議使用單次咬口器以避免交叉感染。另外執行胃鏡檢查時,若有食物因嘔吐進入肺部會有贈成吸入性肺炎的風險,所以維持適當的空腹時間,是做胃鏡的必要步驟之一。
細菌也可以通過糞便污染食物或水傳播。這樣的數據不禁讓我們有一個疑問,那些像是亞裔美國人的胃癌發生率,是接近美國的數據還是亞洲的數據呢? 流行病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答案,第一代從高發生率地區移民到低發生率地區的人民,胃癌的發生率會接近他們家鄉的數據,然而他們的後代的胃癌風險則是趨近他們移民後的區域。幽門螺旋桿菌可能導致胃癌? 胃幽門桿菌(幽門螺旋桿菌)有可能是造成腸胃蠕動異常進一步胃痛的元兇,幽門螺桿菌通常通過唾液在人與人之間傳播。美國男性胃癌的死亡率從0.028%下降到0.0074%,女性更是從0.027%下降到0.0024%。這樣的發現代表胃癌發生與否其實與早期的環境暴露有關,也許食物中的致癌物質也有影響。
另外如果發現疑似胃炎的情況,也能經由內視鏡執行幽門桿菌切片作為後續處置的參考。因此若是有「為什麼醫生不幫我做胃鏡?」的疑問,可以和你的醫生討論一下他的判斷是什麼,並且討論是否有胃鏡以外的診斷方式。最好的例子,就是已顯露出擴張野心的中國,利用北韓問題與經濟利益來逼迫韓國,要求文在演政府對美國部署薩德飛彈的問題,做出三不承諾,成功離間美、日、韓同盟。
文在寅不止接續這種透過北京來影響北韓的策略,還繼續加碼。但對高句麗來說,控制漢江流域一帶的重要性,除了肥沃的耕地能提供大量的糧食外,還是天然的防禦緩衝區,可以阻止百濟與新羅揮軍北上。韓國現任總統尹錫悅|Photo Credit: AP / 達志影像 這樣的策略與觀點,在文在寅當上韓國總統時,達到了最高峰。中國從韓戰以後,就以支持北韓來平衡美、日兩國的軍事壓力。
韓國身為美國所扶植成立的政權,並沒有多少選擇,只能依賴美、日兩國的軍事支援,來對抗北韓的威脅。但這個策略所出現的最大問題,在於讓中國有趁機操弄北韓與韓國,並從中獲取利益。
唐朝還採取了一個新策略,與新羅結盟,先聯手併吞了百濟,再採南北夾擊的方式來圍攻高句麗。這樣的情勢一直維持到冷戰結束,由蘇聯一手建立的共產集團瓦解為止。最早甚至能追朔到東漢時期,接下來三國時期的曹魏、西晉、五胡十六國的北燕、南北朝時期的北魏與北周、隋朝與唐朝,都與高句麗爆發過大大小小的戰爭。而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不只威脅中國,也常常入侵過高句麗,更是隱患。
一方面希望擴大與中國的經濟合作,並對北韓採取開放策略,不只先促成北韓與美國的和談,還緊接在川普之後與金正恩進行會晤,可說是這個策略的最具體展現。包括雄據朝鮮半島北方,甚至在全盛時期還占有今日中國東北地區的高句麗、與朝鮮半島西南方的百濟、東南方的新羅。但這套戰略觀認為,通往平壤最近的道路,是通過北京,因為北韓的金家政權不管在經濟上、國防上都極為依賴中國,只要韓國可以拉攏中國,就可以影響北韓。韓國總統一任5年,不得連任。
雖然隋朝非常快就被唐朝所取代,但更為強大的唐朝,一樣沒有放鬆對高句麗的征伐。文在寅的策略不只完全失敗,更在很大的程度上,削弱了韓國的戰略地位與影響力。
這也讓朝鮮半島上的政權,常必需隨局勢變化,快速轉換策略,若從這個角度來看今日中國、北韓與韓國的關係,或許會更為清晰明朗。韓國這種「聯中制朝」的戰略,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。
雙方曾長期爭奪漢江流域一帶,因為對百濟與新羅來說,高句麗在控制漢江流域後,大軍能隨時南下,對百濟與新羅的威脅極大,所以百濟與新羅非常希望能奪下漢江流域一帶的戰略要地。中國目前的共產黨政府,是北韓金家政權的長期保護者。文在寅是在2017年5月就職,當時美國總統川普也才剛上任,與中國仍未撕破臉,全世界都還不知道接下來美中關係將會有巨變。也讓韓國認為在美、日、韓同盟架構下,學習過去新羅的策略,不止行的通,還非常聰明的。而對韓國來說,與中國來往的經濟利益一樣誘人,同時透過北京來牽制北韓,在一開始時的確有不錯的成效。相反的,南方的百濟與新羅,威脅性較小,甚至很多時候都是高句麗先發動攻擊,才引發戰事。
這樣的策略後來多次被朝鮮半島上的政權所使用,如聯絡宋朝來平衡契丹、女真、蒙古等東北方強權的壓力。特別是高句麗的主要敵人在北方,與中國各朝代的衝突頻繁
後來,他們研究了其他動物,也得出差不多的結論。而蛋白質就難以取代,因為我們連消化食物所需要的酵素也都是蛋白質,遑論它們還參與了訊號傳遞、細胞和組織結構以及生理生化反應等等重要功能。
然而,史黛拉只是隻母狒狒。進一步,他們還發現了動物對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蛋白質、鈉、鈣的食慾,結合在一起為動物取得均衡的營養。
當時被老美訓練成胃口大開,回馬來西亞度假時,我在小販中心叫個三人份狼吞虎嚥是常有的事,家人都不忘交待,我要裝作不認識他們。把脂肪從我們身上除去,真是門學問,也是門好生意。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大致上能互換,只是優質脂肪酸是仍是健康所必需的。前兩者主要是提供熱量,而蛋白質主要用來建構我們身體。
過了三十歲在國外工作,媽媽也還是交待:要好好照顧自己,要少吃一些。甭說我這個年紀要好好管理體重,也常聽到年輕學生抱怨體重上升的問題。
如何少吃,還真的是門功課。《食慾科學的祕密,蛋白質知道》引言講了人類學家對史黛拉(Stella)的觀察,發現她在一個月中吃了九十種食物,果然很雜食,可是有趣的是,不管她吃啥,在一整個月中,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加脂肪的比例都是穩定的一比五,似乎是位合格的營養師。
人類不僅是雜食動物,還是熟食動物,是唯一會用各種加熱的方式,如蒸、煮、燙、燉、炒、煎、炸、烤、焗、熏、炙、烘、炆、焯等等方式讓食物變性,增加風味的同時提高營養素的吸收效率。他們在英國牛津大學留學時就對動物食慾的研究深感興趣,他們除了在英國和澳洲的實驗室利用蝗蟲、果蠅、小強、小白鼠等等動物進行了科學研究,也冒死到南非開普敦山麓、亞利桑那州的沙漠、婆羅洲的沼澤森林探險,帶回田野觀察資料,開創了一門「營養幾何學」(nutritional geometry)的領域。
這本《食慾科學的祕密,蛋白質知道:從動物攝食偏好破解人類飲食的密碼,一場橫跨三十年的營養實驗》(Eat Like the Animals: What Nature Teaches Us About the Science of Healthy Eating),要為我們解說一個所謂的「蛋白質槓桿理論」,讓我們理解動物的各別食慾是怎麼回事,然後還能學以致用,照顧自己身體,少吃一點。吃食,簡單說就是把其他動物、植物、真菌等等弄碎成小碎片,再靠消化道裡的酵素分解成小分子再吸收。《食慾科學的祕密,蛋白質知道》的原文書名是「Eat Like the Animals」,直譯是「吃得像動物」,似乎是廢話,但其實有深意。而且,蛋白質在能量攝取不足時,還能夠消耗來產生熱量。
《食慾科學的祕密,蛋白質知道》作者大衛.盧本海默(David Raubenheimer)和史蒂芬.辛普森(Stephen J. Simpson)都是澳洲雪梨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的教授,是長期好友和合作夥伴。動物能夠透過食慾系統攝取到精確比例的營養素,可是不同食慾系統有優先順序,而蛋白質食慾會競爭過其他食慾。
俗話說,吃飯七分飽就好。除此之外,還有一大堆各種減重的方法和書籍。
過去,我們以為所謂的吃飽就是個量的問題,但是科學家後來發現,質也很重要,尤其是蛋白質。動物相較其他生物如植物、真菌、細菌、原生生物最大的特徵之一是,我們是多細胞異營生物,一定得要吃東西才能生存。